—-白帽玩法等于广告吗?
—-答案是,NO。
和卖家交流,卖家Z谈到运营的感受:当前竞争太激烈了,我想系统性的、深度全面地去学习一下站内广告的各种玩法。
学习是有必要的,但如果把运营做不好等同于站内广告没做好所致,或者觉得只要把站内广告的玩法学精了,就可以做好了,期望恐怕是要落空的。
当前亚马逊运营竞争激烈,平台打击各种违规操作(刷单、测评、黑科技、Listing拆分合并等)之后,站内广告成了越来越多的卖家所依赖的工具和手法,也由此造成了站内广告的成本越来越高、效果越来越差。
站内广告对当前打造一款产品是有帮助的,因为虽然竞价在涨,但其流量还是相对于站外引流的流量来说更精准一些,转化率也更高,但如果把运营等同于站内广告,基本上就要把自己给玩死了。
在孵化营的课程中,我经常提醒学员,要从深度和广度上去全面学习,才能够有效提高自己对运营的理解。
比如,我们课程是在纵向深挖的,但如果仅仅听我的课,或者只听了一遍,仅仅是听懂了、知道了,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,还远远不够。要想掌握亚马逊的运营技巧,还要拓展其视野广度,我要求大家每天写To Do List,并建议每天的To Do List里面能够写上这么一项:阅读干货文章3-5篇。干货文章从哪里来?论坛、网站和公众号,在广告方面,我专门推荐过亚马逊官方的公众号“亚马逊广告”,但在推荐这个公众号的时候我总会提醒,在阅读他们的文章时,一定要在结尾加一句话:如果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考虑,文章中讲的方法技巧该如何用?
为什么要加这句话,因为很简单,他们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告诉你如何提高销量的,比如:
- 新品如何通过站内广告来提高销量
- 老品如何通过站内广告来提高销量
- 自发货产品如何通过站内广告来提高销量
- Prime Day期间如何通过站内广告来提高销量
- 旺季如何通过站内广告来提高销量
- 淡季如何通过站内广告来提高销量
- 如何通过多个广告活动和形式组合来提高销量
- 如此等等
那些文章里讲述得都挺对,甚至比很多个人公众号上的文章要好很多,但可能是立场问题吧,他们往往只讲述了硬币的一面,却有意无意的淡化了更关键的一面:利润。
销量不等于利润,但作为卖家,我们却要时刻铭记,自己是冲着追求利润来的。
所以,我经常提醒卖家,广告是个必要的工具,但单靠广告就死了。至少,对于大部分的卖家的大部分产品来说,单靠广告必死无疑。
在广告之外,我们同样需要思考广告和售价的结合,要达到一种有效的(高效的)平衡。
在孵化营课程结束时,总有同学以“平衡的艺术”作为自己毕业分享的主题,每次听到有同学开始自我有了对平衡的思考,我才觉得大家开始上路了。
很多卖家开着很高的广告,同时设置着很高的售价,广告数据的呈现往往是销量抵不上广告费。看单个订单,每个都赚钱,把广告成本核算进去,账号里永远是红色的负数,这种卖家就是典型的缺少全局思考的结果,他们缺少的视角,就是对平衡的把握。
怎么理解“平衡的艺术”呢?
简而言之就是,在广告投放、产品售价,以及由此产生的销量之间,永远加一个维度的思考:如果把广告预算(竞价)控制一下,节省一部分成本出来,然后参考当前的销量,把节省出来的这部分成本让渡到价格上(产品售价同比例下调),是否可以维持同样(甚至更多)数量的订单,如果可以,就值得采用。
因为这已经是一个更优的方案了。
很多人总会将其贯以“价格战”,还振振有词“价格战破坏了整个生态”,好像低价就必然等于价格战,好像除了价格之外你还真有其它更高效的方法似的。
在没有品牌背书的情况下,别高估自己,想办法控制成本,想办法降低售价,培养自己的算总账思维,培养自己的平衡意识,否则,战争没结束,你已经结束了